
舌尖上的记忆作文集合15篇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,作文是由文字组成,经过人的思想考虑,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。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记忆作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记忆暖,菜根香,幸福滋味长。——题记
荠菜饺子是我的最爱,所以每年开春,奶奶总要挎上竹篮,带上小铲,踮着小脚去山坡上、田垄间挖荠菜。每当她老人家看到荠菜鲜嫩的身影,便会蹲下身,轻轻拢起荠菜铺展的叶,找准它的根部,用铲子往下一挖,一棵水灵灵的荠菜便躺在篮子里。荠菜的叶脉里楚楚地流动着醉人的绿,让人禁不住要把它掬在手里,吃进嘴中。奶奶面带微笑,一边挖一边唱“荠菜苗,往家刨,调成馅,吃饺子……”阵阵春风把奶奶别在耳后的灰发吹散几缕垂在脸侧,恰好遮住她眼角的鱼尾纹,明媚的阳光为奶奶镶了一道金色的轮廓,竟是那样美丽,如一幅素净的画,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。
不知不觉间,篮里的荠菜堆成了小山,奶奶便再次踮着小脚赶回家。轻轻抖掉菜上的泥土,拣走泛黄的残叶,用水洗净,切成细细的碎末,配上豆腐丁,淋上香油,撒上细盐,用筷搅拌,一连串麻利的动作后,盆里青翠的荠菜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白色的豆腐,清清爽爽,散发出野菜独有的香味。奶奶看我垂涎欲滴的模样,扑哧一笑,嘴上不说什么,手底下却加快了速度,揉面、搓条、切剂、擀皮……快而不乱,一一完成。
我在一旁乖巧地看着奶奶包饺子,她左手拿皮儿,右手舀起一勺馅,放在饺子皮的中间,轻轻合拢,捏出一串好看的花边。“丫头,最近看什么书?”“现在还养花吗?”“上学累不累啊?”她边包边聊,我边看边应,不一会儿,一个个像小元宝似的饺子便躺满了盖垫。
“吃饺子喽!”一盘盘冒着白色热气的饺子被奶奶端上饭桌,它们一个个既小巧又饱满,像一尾尾活泼的小鱼停留在盘中,肚子里荠菜的碧绿透过薄薄的面皮,犹如晶莹的翡翠。夹起一个,送入嘴中,轻轻一咬,皮破开的瞬间,美味的汤汁流上舌尖,清香的气息在唇齿间弥漫。鲜香的荠菜、软嫩的豆腐在唇齿间旋转片刻滑入喉中,满嘴留香,回味无穷。“真香!奶奶筷尝一个!”我笑着喊。奶奶隔着蒙蒙的水汽笑得眉眼弯弯,眼中闪着慈爱的光,一种满溢的幸福将我包围。
此刻,我的心底化为一方澄澈的湖,记忆的涟漪一圈圈扩散,依稀记得春天您曾为我摘香椿,煎椿芽饼,夏天您曾为我冰西瓜,捞凉面,秋天您曾为我打枣摘柿,冬天您曾为我煨汤炖肉……明明是些那么普通的事,寻常的物,现在想来却这么温暖。奶奶常说她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我吃着她做的饭菜快快长大。
“春在溪头荠菜花,又是一年春来到。”荠菜的清香仿佛又在舌尖化开,留下一片温暖的、美好的、关于爱的记忆。
舌尖上的记忆作文2吃食是一种幸福,品味是一种情趣,而透过舌尖上的酸甜苦辣体会隐藏在食物背后的美好情感,更是一种快乐。
——题记
大约是六七年前的记忆了吧。那些金黄色的,还带着点出锅的油的锅贴,尝起来酥脆而轻薄;那些松软的,各式各样口味的小笼包,我那时似乎总是偏爱其中豆沙馅的甜腻的口感;那些路边上小摊里炸的各种鸡柳,红薯丸子,香肠……,它们被串在一根一根的签子上,熟食特有的香气萦绕在我的鼻尖。而每每回想起那些美食的记忆,我总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上学路上的小巷子,想起小巷子里充满着的流动而拥挤的人群,和路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摊,想起空气中漂浮着的食物的香气,小贩们的吆喝声以及来来往往的人群交流的声音。那是美食背后独属于我童年里洛阳的记忆和味道。
后来八九岁的时候,端午总是会回姥姥家过节,而记忆最深的就是姥姥家的粽子了。她们用洗净泡好后的粽叶来包,那叶子带点偏深的茶绿色,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植物的香气。然后把粽叶叠好,摊上一层淘洗好的糯米,再加上腌好的五花肉或者是切好的咸鸭蛋和剥过皮的花生,再把叶子折好,用细细的红绳系好。那时我就坐在桌旁一边看着姥姥她们认真的包粽子,一边自己也拿一份材料自己包,有时给她们帮帮忙。那时的粽子尝起来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滋味,是我后来在城市里吃着买来的粽子所体会不到的。时过许久,当我再次回到老家过端午节的时候我才体会到,虽然粽子本身用的是极其普通的食材,但那却是我们亲手做的,亲手酿成的,属于自己的端午的味道。节日中所体会到的祝福与仪式感,大概就是儿时的粽子里所蕴藏的吧。
后来记得有段时间为了节约路上的时间,每天晚上放学都是妈妈给我送饭的。她大概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菜,就是些家常的味道。她炒的菜总是少油少盐的,极其清淡,却也更能体现出食物本身的滋味。她有的时候会炖汤,尤其是我病愈的时候。她经常会剁一些排骨,切一些胡萝卜放在高压锅里煲汤,或者做一些鸡汤,放点蘑菇进去。不咸不淡的汤,炖的很熟的萝卜,尝起来有鲜味的蘑菇,脆嫩的卷心菜……这是属于家的味道,是妈妈风格的味道,也包含着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。
那是我舌尖上的记忆——小巷子里的各式小吃,儿时姥姥家的粽子,以及妈妈的家常菜。但这些味觉记忆的背后,是我对洛阳的记忆和怀念,是我们在传统节日中体会到的祝福和仪式感,是我感受到亲情为我带来的温暖……舌尖上的记忆,记住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酸甜苦辣,还有它背后所蕴藏的那些美好的事物。
舌尖上的记忆作文3在我的记忆中,有一种味道我一直无法忘记,就是榴莲那独具特色的招牌果香。
记得那是在前几年的一个暑假,妈妈每天下班都要往回买一些水果。有一次,妈妈从外面拎回来一个浑身是刺儿、面目狰狞的一个大家伙,一进门就兴冲冲的对我说:宝贝儿,快过来看看我今天给你买了什么好吃的水果?说着把那个大家伙递到我的面前,我望着它,心想:这哪儿是水果啊,分明就是一个黄色的大刺猬!实在和好吃沾不上边儿。妈妈见我一脸的鄙夷,笑着说:这是榴莲,以前你太小,一直没买给你吃,它营养价值很高的。
啊?!原来这就是榴莲!我暗道,心中猛然想起以前同学们哭诉他们吃榴莲的经历,想起他们描述的那种臭脚丫子味儿的臭气,连忙往后退了几步,摆手说:不,不,我还是不吃了,我怕吃了后,和你说话时把你熏倒了,我顺嘴找了个荒唐的理由。
没事儿,哪有那么严重,我现在就去剥开给你尝尝。妈妈依旧不死心,边说边往厨房走。我不敢靠近,远远的看着妈妈把刺猬壳里的果肉一瓣一瓣地取出来,摆在果盘里。隔着厨房门,都有些味道飘了出来,我轻轻闻了下,果然是一种很难描述的味道,吓得我又跑开了几步,更加坚定了誓死不吃的决心。见妈妈快剥完了,我朝厨房喊了声:反正我绝对不吃!,就一溜烟儿的跑回了房间。我躲在房间里看了一会儿书,妈妈一直也没有叫我,心想:一定是妈妈见我如此坚决,已经放弃了。
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,妈妈笑吟吟的拿着一颗雪糕过来,看,妈妈差点儿忘了,刚才我还给你买了香蕉味的雪糕呢。这大热天的,雪糕是我的最爱,我从妈妈手里接过来,直接就咬了 ……此处隐藏9296个字……烦躁被完全驱散。“慢点喝。”外婆叮嘱道,声音中满是欣慰。我轻轻放下碗,用勺子轻轻搅拌,绿豆在翠绿色的豆汤里沉沉浮浮,清香在屋中淡淡散开……
童年·微苦
窗外的蝉一声接一声地叫着,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。没有阳光的午后,是那么沉闷。
手边摊开着一本《百题大过关》,旁边也胡乱堆放了各种各样的教辅书。风微微吹动了书页,回头望去,“咔哒”外婆轻轻关上了房门。风扇已经开始运转,摇头晃脑,旁边放了一碗绿豆汤。
唉,现在谁还有心情去一勺一勺细品绿豆汤啊,我端起碗,一口气喝完了。还是那种凉凉的味道,不过多了一种沉重和苦涩,说不清又道不明——它没有中药那么浓烈的苦味,也没有茶回甘后那种淡淡的甜味。我不自觉地皱了皱眉头,也不多想,就继续埋头于题海之间。偶尔咂咂嘴,还能感觉到那种隐隐的苦味在舌尖上缠绕。
豆蔻·生涩
夕阳静静地洒下余晖,温馨又从容。窗外蝉鸣依旧,却不再烦躁。记得那次,我站在灶边,幻想着自己能和外婆一样做出好吃的绿豆汤。
白瓷锅底被小火舔舐得焦黄,墨绿色的液体在里边翻腾着,冒着泡。我手握一个白瓷勺,在锅中缓缓搅动。我心满意足的,仔细舀出一小碗,缓缓吹凉“这实在是太难喝了吧!”刚刚沾到嘴边,我就被这味道呛住了——绿豆完全没有煮软,硬梆梆的,像小石子一样;放进去的冰糖完全没有溶化,而百合都粘在了锅底,怎么刮也刮不掉;冰糖的味道特别的甜腻,让人反胃;薏米也没有煮熟,只外面一圈是软的,里面都是硬的,跟我的牙齿在较劲。
不过还好,这次没有煮很多,剩下的,就只好去孝敬下水道咯。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做出和外婆煮的一样好喝的绿豆汤,没想到却只做出了这令人难以下咽的东西。
记忆中的绿豆汤浮浮沉沉。人生,不就像这一碗绿豆汤么——有甜蜜,有苦涩,有快乐,有悲伤,更有独自闯荡的孤独。可是,想飞的翅膀禁不住,人总会慢慢长大,最后挥别家人的呵护与宠溺,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。也许我会失败,会跌倒,但我一定要勇敢地去面对,直至熬出生命中最美味的一锅“绿豆汤”!
又是夏日,阳光和蝉鸣依旧,期待下一碗记忆中的绿豆汤!
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4深巷中,一竿扁担,一团炉火,一个风箱……伴随着“砰”的一声火炉边的孩童开心的地捂住耳朵,一颗颗香脆的爆米花出炉了。
——题记
小时候总听外婆说,在她的童年时期,常闹灾荒,粮食匮乏,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,对爆米花的记忆更是少之又少,一年之中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肉食,玉米在当时是稀罕之物,在那个年代填饱肚子都很困难,所以很少有人会将玉米做成爆米花。吃上爆米花,那时极为奢侈。想到这儿,外婆总会露出笑容,一口泛黄的牙齿记录了当时外婆苦难的生活。
身为50后的外婆至今还回味着当年偶尔可以吃到爆米花的快乐与幸福。
“砰”的一声,玉米爆开了。“每人都有份咯!”中年师傅解开爆米花机后长长口袋上的绳子,一股香味扑鼻而来。小小的女孩就忙不迭地拎着口袋冲上前去,每次总要买上一“炒”,等不及都装进口袋,就抓起一大把往嘴里一捂。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向我讲述她小时候买爆米花、吃爆米花的情形。妈妈的童年刚好吹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,经济的开始飞速发展,这濒临黄河的港城大丰也焕然一新。爆米花,成了当时人们最好的零食,大街小巷中不乏炒制爆米花的师傅和徒弟,就算是身在偏远农村的母亲也能时常尝到美味的爆米花,村中许多调皮的男孩还向老师傅讨要手艺,想要长大后靠卖爆米花赚钱。
身为70后的母亲每当想起吃爆米花的经历都会情不自禁地咽起了口水,但那早已成为了舌尖上的记忆。
“买爆米花咯,香喷喷的爆米花!”循着声音,我和母亲来到了路边,一位老人正坐在炉旁。眼前的这位老人约摸六十几岁,古铜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,眼神关注着眼前的炉火,右手有节奏地摇着火炉,左手用风扇轻轻扇着炉火,在他的眼中仿佛只有那燃烧的火焰。在他的摇动下,炉中的玉米粒奏出了富有节奏感的旋律。一滴又一滴的汗珠从他的面颊旁滑落。五分钟后,爷爷用了一只大布袋套在了炉子上,伴随着“砰”的一声,爆米花出炉了,一阵香气扑鼻。爷爷告诉我,现在人都爱吃那些不健康的零食,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做爆米花,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这门手艺可能会失传。
身为00后的我们不再在意这没有零食好吃的爆米花了。
多少年后,我可能再也不能吃到这香喷喷的爆米花了,这一切可能只成了舌尖上的记忆。
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5小的时候,许多有趣的事,我总是记忆犹新。
但基于孩子的天性,我最深刻的就是与吃有关了。我们湖南人吃豆腐有甜的,也有咸的,还可以放辣椒咸菜的。我老家多爱吃辣的,里面还放山胡椒,吃起来满头大汗。我老家人似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,却只是过节日才做,平时都是买来吃的多。
豆腐看似简单,实际处处有讲究,哪个步骤都必须分明,不是每一家做的豆腐都众口称赞的。我们老家的房子算是大的,屋顶上总是晒着豆子,谷子。院子里养着鸡,圈在一个竹篱笆里的是小鸡崽。时常因为我的淘气,小鸡崽钻到别人家门口的小菜园子里啄青菜。一只中华田园犬阿黄总是欢快地撵麻雀,而麻雀对于阿黄圆胖的身子自是要灵巧得多。如果能吃上一碗豆腐,最是解馋了。
远远地听到“凉豆腐哦……”的吆喝声,便跑到里屋去跟奶奶要上5毛钱。奶奶正准备去收拾豆子谷物,便从兜里掏出一块钱,有时甚至是两块钱,让我买上几碗放桌子上。她总是笑着点点一下我的额头,再叮嘱“可别弄丢了”,又继续去忙活。卖豆腐的总是同村的陈老头,他过去是挑担子,现在是推着三轮卖了。陈老头有点胖,却总穿了干净的蓝褂子套着,里面是白背心,肩膀上半搭着一块雪白毛巾。他总是笑眯眯地将孩子们伸过来的碗盛得满满的。“我妈说要多放辣椒,还要放葱花。”“我家里说不要太辣的,放木香油。”“我不吃芹菜的。”……孩子们嚷嚷着。几只土狗在远处的田野上打滚追赶,几个觅食的鸡被狗的欢腾吓得咯咯叫唤。人家菜园子红辣椒迎着正午的太阳,和着青绿的叶子一起摇摆。奶奶在屋顶上眯着眼看着我们笑,皱纹里都是慈爱。
年幼的口味是一个人的根,会把他的胃和故乡长时间地联系在一起。谁要是触动了这条根,就会触动他关于故乡的许多记忆。哪怕是爱吃豆腐的馋嘴小孩,也逃不过。
逢年过节,我们老家依旧会做豆腐,尤其会做豆腐乳,用罐子腌好可以吃上一整年。大街上的王致和豆腐乳其实味道并不比我老家的豆腐香辣有滋味。因为我老家淋在豆腐乳上的油除了常见的花生油,更多的是土法小作坊的麻油,还有已经不多见的棉油。吃棉油是要加热的,不能直接淋在豆腐上。但是加过热的棉油渗透在豆腐乳里,格外地香倒是真的。
奶奶说,现在农村很多从城里回来的人,都喜欢用超市买的色拉油,色拉油看起来卫生,其实很多是不卫生的。爷爷从过去的粮油店里讨来一点棉油,加了干辣椒炒出辣子油来,给我们装了好几瓶子。爷爷说:“别说是自己家里腌制豆腐了,就算是自己煮面条,淋上一点自己家里土法做的油,那家的味道就回来了。”
我听了,连忙跑过去说:“有秋辣椒拌油盐炒的吗?我想吃。”
我爸连忙起身说:“那我去厨房给你找去。”